大爷此来,不是专程贺喜钱某,怕是另有所求吧……”近日,省著名剧作家、国家一级编剧陈道贵回到家乡平潭,谈到其创作的闽剧《龙台驸马》时,今年75岁的他禁不住唱了起来。
《龙台驸马》是陈道贵的得意之作,日前还获得第35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剧本,并且位列八部一等奖剧本榜首。这也是陈道贵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大奖。
为什么用“又”?这就需要翻翻陈老的“战绩”了。1984年起,陈老正式开始闽剧编剧创作,如今已有37个年头,创作的近70部戏曲剧本被搬上了舞台,获奖无数。《青天》《黄勉斋》先后获得2016年、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;《天鹅宴》分别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(曹禺剧本奖前身)榜首和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第一名、文华剧作奖第一名;《画龙记》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为福州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……
对此,陈道贵笑称,自己原来只是一名“临时工”,没想过会走上闽剧编剧这条路,更没想过会获得这么多的荣誉。
20世纪80年代初,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平潭也迎接来了闽剧发展最好的时代。它像一株蔫了许久的树苗,抖掉了压在身上的烂泥,“活”了起来——闽剧演出增多了,人们看戏热情也高涨了。但日趋繁荣的闽剧市场与缺少剧本而闹起的“戏荒”,制约着闽剧团的发展。
“平潭闽剧团百废待兴,编剧创作力量薄弱。”时任平潭县文化局局长吴金泰萌生了挖掘闽剧编剧人才的念头。
当时,平潭农村流行闽剧演出,平原公社几次得奖的闽剧,剧本皆出自陈道贵之手。陈道贵那时30多岁,是平潭平原公社一名编外农业统计员。吴金泰大胆断定,“道贵同志是个写剧本的‘料’,是可塑之才。”
于是陈道贵被安排到平潭闽剧团当编外编剧。“平潭闽剧发展壮大离不开编剧人才,你要好好干,创作出优秀作品……”吴金泰反复叮嘱半路出家的陈道贵,要创作出好剧本,才在剧团中站住脚。
2007年4月,陈道贵(左三)应邀参访台湾,与台湾歌仔戏团长和主演研讨剧本张旭阳 摄
吴金泰的话像一道闪电,劈过陈道贵的心之草原,彻底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。
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,陈道贵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中。他把单位接待室充当工作室,白天伏案写作,饿了吃冷馒头、喝白开水;晚上困了,在桌子上铺上床单倒头就睡……不出三个月,他和团长郑振远合作改写的《百花寺》一炮而红,不仅轰动平潭,还走红周边县区。
“他在编剧方面取得的成功可以归结为:艺术创造力丰富、感悟力强和文字功底好三方面。”据吴金泰回忆,次年在剧团前辈的帮助扶持下,一部可载入陈道贵创作生涯的作品——《天鹅宴》诞生了。
当时,只有38岁的陈道贵立下了人生第一个“十年计划”:“在未来三年、五年和十年,《天鹅宴》要分别达到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的创作水平。”陈道贵笑称,当时自己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,是走“独木桥”,“别人不走的路,我走,这就是我的人生。”
在坚持和努力下,梦想终将照进现实。《天鹅宴》由福州闽剧院演出,一路演到北京,屡获国家大奖,并与《凤凰蛋》《画龙记》一起被誉为陈道贵戏曲作品“写龙写凤写天鹅”三部曲。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、著名剧作家曲润海赠诗云:“画龙画凤画天鹅,道贵戏文别有格。巧将凝重融喜笑,捧回民间与民乐。”
不仅如此,《天鹅宴》还“香”过海峡,“香”飘台湾。1993年台湾金钟奖“地方戏曲类”奖项,颁给了台湾中视制作的《歌仔戏——天鹅宴》,翻演的就是陈道贵的《天鹅宴》。
“台湾将《天鹅宴》换成歌仔戏的表演形式,剧情基本不变。”对此陈道贵记忆犹新,“那年我还受台湾歌仔戏剧团团长刘钟元的邀请,前往台北分享获奖的喜悦。”陈道贵十分感慨,台湾有很多人是从福建移居过去的,歌仔戏在台湾的观众非常多。
“先进观众市场,再上艺术殿堂”,这是陈道贵几十年来一直秉持的创作理念。他说:“戏曲属于通俗文化,只有贴近大众,才能长久不衰。”而《龙台驸马》就是陈道贵这一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。
2011年,陈道贵应福州马尾区海峡闽剧团之约,创作了闽剧《龙台驸马》。剧目讲述了南宋理宗时期林存励志苦成,高中状元并被招为驸马,与当朝权相贾似道等人斗争的故事。
陈道贵认为,丰富剧本角色形象,是提升审美与艺术性的关键。在《龙台驸马》中,反派贾似道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,经过重新塑造,他还是个惜才爱才之人。“但贾似道认为,人才必须为我所用,为国家所用放在第二位。如此一来,贾似道的人物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了。”陈道贵说。
陈道贵坦言:编剧如同“厨师”,需不断研究“食客”的“口味”,制作出“色、香、味”俱全的“大众菜”。陈道贵虽已退休十几年,但并未停止创作,“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——雅俗共赏,将继续为广大民众提供脍炙人口、赏心悦目的好剧目。”